先进光子学技术与前沿青年学者论坛

发布者:费洋发布时间:2018-08-02浏览次数:3104



论坛时间:201888(星期三)13:30

论坛地点:上海理工大学开云·电竞(中国)官方网站212会议室


(一)论坛内容安排


(二)报告人简介


樊昕昱,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2000)、硕士(2003)学位,2006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NTT)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2012年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纤传感器、光纤光学、特种光纤、光纤器件及系统,以及光信息处理。共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申报国际发明专利二十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高新技术领域项目等十余项。担任中国激光杂志社首届青年编委,ACP/APOS等多个国际国内会议的TPC秘书长/主席/共主席/成员,OSA/IEEE高级会员。

龚元,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课题多项,参与“光纤传感与通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等课题。合著光纤法珀传感器英文学术专著一本,受邀在Handbook of Optical Fiber大型专著中,组织“光纤微流传感器”专题,并撰写英文专著章节。受邀担任SCI期刊Optics & Laser Technology客座编委(Guest Editor)。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收录近60篇,Google Scholar引用1200余次。获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20余项。发明的新型光腔检测技术入选国际ISO光学元件检测标准,参与起草光纤传感领域国家计量校准规范3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中科院成都分院青年创新团队、电子科大通信学院优秀论文成果奖/优秀教师等。为IEEEOSASPIE会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受邀参与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10余次,做特邀报告10余次。论文入选APOS2016 Postdeadline PaperMicrocavity Photonics Conference Best Poster Award。曾担任Photonic Sensors (Springer)主编助理6年,为30余种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2012年被OSA评为200 Most Active Reviewers

宋跃江,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光学微腔的基础应用、光纤传感技术和光纤非线性激光器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华为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健康监测等。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多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授权/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两项。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光学学会光机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OSA会员。

施雷,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腔光子学研究,包括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和集成光子学器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相关工作发表在ACS Photonics, Lab Chip, Opt. Lett., Opt. Express, Sci. Rep.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CLEO, OFC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并在Photonics West, ACP, Optofluidics, PIERS等大型国际会议上多次作邀请报告。

苗银萍,博士,天津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教授。20097月获南开大学光学专业博士学位,20124月到20148月为天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后。20161月到20177月为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纤基微结构光电子器件、光纤传感技术、光电子技术等,在国际光电子领域期刊包括《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scaleNanophotonics》、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得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5项,为天津市首届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培养工程人才、天津市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在2017 IEEE ICOCN国际会议上获最佳学术论文奖1次。

冯吉军,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200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工学学士,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随后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员,2013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资助。2015年获聘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回到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从事集成光电子器件的研究工作,研制了II-VI族量子阱黄绿光激光器III-VI族超高速全光开关硅基三维集成微腔等芯片具备从有源到无源从前沿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研究背景。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一作及通信作者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卜胜利上海理工大学开云·电竞(中国)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获得者,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上海市物理学会第16届理事会理事,Journal of Nanofluids编辑,上海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2)。主要从事磁性软物质、磁性胶体材料的新型光学、磁光特性及其传感应用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论文总被引1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100余次,H指数21


(三)报告摘要


长距离超高空间分辨率光反射仪技术研究:在一些高端监测领域,例如光纤到户(FTTH)接入网的故障诊断、大型发电机组和大型变压器内部的热点和形变监测以及大飞机的机翼结构安全监测等应用,对传感器空间分辨率、测量距离等性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使得已有的故障检测技术不能满足现有以及未来应用的需求。针对这些应用需求,本报告回顾了几种实现长距离高空间分辨率光反射仪关键技术及其在实现更高性能所面临的技术难点。针对各类技术难点,我们分别提出三种创新性方案从三种不同角度加以改善,推动光反射仪技术在分布式传感系统中的应用。

光纤微流激光器及其传感应用:本报告将介绍光微流激光研究背景、光纤微流激光的特点及其在生化传感方面的应用。

Mode coupling in plasmonic microcavity: plasmonic microcavity is a novel metal-coated dielectric microcavity, which possesses both advantages of high Q factor from dielectric microcavity and field enhancement from metal film. In this talk, I will present the novel mode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the plasmonic microcavity. Especially, mode coupling between plasmonic mode and pure whispering gallery mode is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in plasmonic microcavity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The hybrid coupled mode with high Q factor and field enhancement is confirmed experimentally. Also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hybrid mode on biosensor is studied numerically.

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及其应用:回音壁模光学微腔因具有超高品质因子和极小模式体积,是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想平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均有很多应用。本报告将介绍我们近期在超高品质因子回音壁模光学微腔及其应用方面的一些进展。

基于磁流体集成微结构光纤的光子器件研究进展微结构光纤,也叫光子晶体光纤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新型光纤,是光子晶体的科学思想与光纤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将微纳结构引入到光纤中,实现对光的局域化和传输特性的调控,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性大大扩展了光纤的应用领域。本报告主要介绍微结构光纤的主要特性和典型应用以及我们在功能材料磁流体与微结构光纤集成等相关研究方面开展的一些工作。

SiN Integrated Photonics Devices: Silicon nitride is promising material platform due to its wide transparency bandwidth and CMOS compatible fabrication process. Its medium refractive index would result in less mode confinement, which could offer a large fabrication tolerance and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the coupling and propagation. It can also facilitate a 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silicon nitride platform, we have developed many planary and 3D devices, including polarizing beam splitters, micro-sensors, resonator filters, matrix switches, etc. The presented devices can have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s.

Fiber-based magneto-optofluidics: Optofluidics has recently become a new active research area, which combines the discipline of optics with that of microfluidics and is an exciting platform for exploiting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fluid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 Therefore, novel fluids can definitely make optofluidics more versatile. Magnetic fluid (or ferrofluid) is a kind of attractive fluid materials that possesses several unique magneto-optical properties. Applying magnetic fluids/ferrofluids into optofluidics can realize the magnetically controllable optofluidics, called magneto-optofluidics, which can greatly enrich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optofluidics. Due to the fluidity of magnetic fluids/ferrofluids, they are easy to be integrated with fibers or infiltrated into microholes/microcavities. Therefore, fiber-based magneto-optofluidics is very promising for realizing novel magnetically controllable optofluidic devices. In this talk, I will present the fiber-optic magnetic field sensing with optofluidic techniques.



上海理工大学光子学实验室


返回原图
/